资源与环境学院现有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4个本科专业,其中环境科学和环境工程专业入选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环境工程专业入选湖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环境工程专业2021年通过了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国家民委院校首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专业。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院现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术型硕士点和资源与环境专业型硕士点,环境工程学科为湖北省楚天学者设岗学科。

学院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奋发有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员工51人。现有教授9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2人),副教授15人,包括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1人及湖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享用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人。我院现有在校本科生1018人,研究生147人。

学院现有7000平米的综合实验楼,建有环境监测实验室、环境工程综合实验室、水力学实验室、资源加工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实验室18个,另有400平米分析测试中心1个,校内气象站1个。学院现有国家民委资源转化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中小企业共性技术工业废水处理及回用研发推广中心、湖北省重金属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碳族废物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于2016年获批为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学院已与美国加州大学、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加拿大康考迪亚大学等高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推进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与广西中信大锰集团、长江三峡集团、湖北兴发集团、武汉水务集团等企业及众多环保部门建立了实践教学和产学研基地。学院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并注重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学院现有6个科研团队——分别是重金属污染控制与含碳废物的能源化利用团队、环境材料和环境控制化学团队、碳基材料与环境修复团队、生态毒理与VOCs污染控制团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团队、水污染与防治团队。优质的学术环境、前沿的科研平台,无不彰显着学院高亢的学术热情和务实的科研精神。近年来,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290余项,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30余项,到账经费6300余万元。近年,学院教师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三等奖2项,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学院积极融入“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拓展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承办了多个相关的国际学术会议,创建有品牌学术交流栏目——南湖环境讲坛,每年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学院学术讲座10余人次。自建院以来,学院先后举办了多次大型国内国际学术交流会议,2016年,学院承办了第十六届世界催化大会卫星会议(环境催化国际研讨会)及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催化学术会议,2017年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共同承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7暨第十二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学术研讨会(POPs2017),2018年、2022年承办两届环境与能源科技国际研讨会,2020年承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0科学技术年会“乡村环境治理”分会, 2023年承办2023武汉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学院资源与环境相关学科在国内已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工业废水处理和环境催化领域相关研究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优化“三全育人”工作机制,以“崇德、尚学、自然、和谐”为院训,积极推行导师制,“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方位培养学生。第一课堂学生学习氛围浓厚,学院所有科研团队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开展科研创新;学院创新开展“绿色空间”科技文化节和“世界环境日”等品牌特色学生活动,进一步丰富第二课堂教育平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近年来学生曾在大学生“挑战杯”多次获得省级一、二等奖,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等多项国家级赛事中载誉而归,数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等高水平科研论文,在“垃圾投进趣·全国青年公益实践大赛”获得总冠军,每年均有学生获得国家、省级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结题,先后注册成立了多家创业公司,也涌现出了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全国“中国电信”奖学金获得者蓝际荣和湖北省向上向善好青年获得者杨晨等众多优秀学生。

毕业生升学就业率高。2023届毕业生考研升学率超过42%,不少学生考入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名校以及英国曼彻斯特大学、韩国首尔大学等国外名校深造。毕业生就业主要分布在环境类上市公司、设计和科研院所等企业,也有环保局、水文局、国土资源局等公务员、事业单位部门,学生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好评,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2024年9月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