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书宣,男,汉族,生于1966年8月,海南乐东人,中共党员。1987年7月毕业于太阳官网中文系,同年8月进人海南日报社工作至今。历任海南日报社通什记者站站长、琼山记者站站长、三亚记者站站长、海口记者站站长,现任海南日报社记者部副主任。曾获全国好新闻二等奖,全国党报好新闻一等奖,中南地区党报好新闻一等奖,海南好新闻一等奖、二等奖。
未见林书宣,你会因为他的名字而产生无限遐想,墨气浓厚;初见林书宣,你会因为他的相貌而倍感亲切,平易近人;再见林书宣,你会因为他的谈吐而深怀敬佩,可亲可敬。一副浅色眼镜,一件红色T恤,一手好字,一股文人气息,一份成熟之外的调皮,一种让人欣赏的愉悦:林书宣,让我们有种想深入了解他的冲动。
1983,那些难忘的人和事
林书宣生在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位老教师,他那极具文采的名字“书宣”就是他父亲取的。受到父亲的熏陶, 林书宣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很好,高二正好赶上最后一次“高二学生可以参加高考”的机会(考不上还仍然可以直接读高三),结果他以较好的成绩被中南民族学院中文专业录取。
由于在同学中年龄最小,林书宣一进大学就“平白无故”地多了许多哥哥姐姐。顺利考上大学的林书宣并没有因为有许多哥哥姐姐而兴奋,相反,在大一的第一个学期,他甚至产生过退学的想法。当时年龄太小,又是第一次离家那么远一个人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对父母的思念一天比一天强烈。林书宣觉得自己很不适应当时的生活,想到过退学,但是后来也慢慢适应了。他说,这件事到现在都没有别的同学知道,现在回想起来觉得自己当时的想法很好笑。
进入了做大学生的角色,林书宣逐渐变得活泼了起来。尤其是在一群“哥哥姐姐”的保护下,他的举动越来越“肆无忌惮”了,在赢得了“开心果”的美名的同时,也成了“全年级最调皮的学生”。林书宣说这是当时一位中文系领导对他的“最高评价”。现在的林书宣也是精力充沛,偶尔也还有调皮一点捣蛋一点、搞搞小破坏的时候。从他的同学那里得知,同样是毕业20年,林书喧的变化是最小的,虽然笑起来眼角也有了难以掩饰的细纹。除了他本来比其他人“小一点”外,大概还因为他总是保持着乐观的心态,让大家都觉得他很年轻。
很多师兄师姐都告诉我们,林书宣在大学里是位大才子,写得一写漂亮的好字,虽然没有担任干部,学生会里的宣传事务经常由他代笔,他很乐意帮忙。年级活动,只要有他参加,参加的人数会“奇怪”的多很多,他就有这样的魅力。除此之外,他还精通唱歌、跳舞和围棋,自己写过诗集。对围棋,兴致尤其高,他甚至自掏腰包举办过“‘宣宣杯’围棋比赛”,最后,自己还得了个第二名的好成绩。
林书宣说,大学生活有很多值得他回忆的东西。那些“哥哥姐姐”给予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同学之间纯净的情谊,还有四年相处积累的对学校深厚的感情,至今仍让他珍惜。现在工作了,也有了自己的家庭,但是静下来的时候也会经常梦见自己在学校时的情景。因为时常回忆,才知道什么是珍惜。
1987,那份辛苦和快乐
1987年7月,林书宣结束了四年的大学生活,开始了“社会生活”。回家的路上要经过广州,他说当时差点就留在广州工作了。但听说海南很快要建省了,想到家乡更需要人才,他就毅然回到了海南——他的家乡。林书宣笑着说,如果他当时真的留在了广州,现在又是另一个林书宣了。
经过一个月的等待,林书宣被分配到海南日报社工作。到报社报到的第一天,报社的老总找他谈话,要求他到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记者站驻站。他二话没说当天就拎着行李坐车到自治州的首府——通什市(现在叫五指山市),至此开始了他20年的新闻事业。
1988年初,海南建省,自治州撤销,报社成立了驻通什记者站,林书宣成为第一任站长,也是当时报社最年轻的记者站站长。1995年,林书宣离开了通什,回到报社总部海口市,任海口记者站副站长,后来又调到琼山记者站当站长。2000年,报社的中层领导公开竞选岗位,林书宣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被报社聘任为记者部副主任,并先后兼任三亚记者站站长、海口记者站站长。林书宣说,在20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尝尽了做记者的酸甜苦辣,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苦并快乐着”。
做记者最大的乐趣在于:每天有那么多的新闻在发生,而自己参与过、报道过;在这报道的过程中,自己无形中帮助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1988年,当时林书宣和通什记者站的记者到一个黎族村庄采访,发现那里的孩子因为没有教室只能在树底下上课。他们怀着沉重的心情发表了《谁给他们一片瓦》一文,并相继做了连续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这组报道获得了当年全国好新闻二等奖,这是海南日报社第一次在全国最高等级的新闻评比中获奖。
林书宣说,当了这么多年的记者,采访过国家领导人、外国驻华大使,采访过在全国引起轰动的“三亚炸楼事件”,也曾第一次进入世界小姐总决赛进行采访,还亲身感受过海南最大的台风、最大的洪灾……这一切的一切在现在看来是再平常不过了,但在当时却特别值得自己用心去采、去写、去琢磨,得奖反而在次要位置。
“记者是个很有挑战性的职业,时刻都要准备着迎接竞争的风险。”林书宣说。虽然当记者,特别是当一个“记者头”,经常下基层会很苦很累,但是能与普通百姓打成一片,从平凡人的小事情中感受生活的意义,让他觉得日子的充实。他坦言,如果没有别的事情吸引他去做,他会吃新闻这碗饭吃到退休。
2007,那些伙伴和回忆
一晃林书宣已毕业20年了。
20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20年后的聚会又显得那样短暂。几天的相处中,林书宣是与我们走得最近的几位师兄师姐之一。对以前的女同学,他始终亲切地称呼为“姐姐”;对我们这些小师妹师弟,他很乐意向我们讲述他的大学生活和他的工作。现在,林师兄也为人夫为人父,女儿的照片始终带在身边。对于母校,和其他伙伴们一样,林书宣怀着感激、怀着深情。
这个国庆,他花了将近一天的时间呆在母校,从食堂谈到寝室,从寝室谈到教室,从操场到南湖大道,从图书馆到老师办公室,他深有感触地谈起当年的点点滴滴,如数家珍。他记得那么清楚,那些点滴就像昨天才发生似的。林书宣说,自己曾经在某栋宿舍的某个床铺的某个部位刻过自己的名字。说这话时,他那略显天真的表情里充溢着回忆和感怀的味道。
毕业20年的同学聚会,林师兄感到特别激动、特别高兴。他见到了许多毕业后还未曾见过的同学,见到了辛勤培育自己的老师。他很感谢母校让他有了一大堆感情特真、特纯的兄弟姐妹,还有那些可亲可敬的老师。他祝福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好,祝愿老师都健康长寿,祝福他的兄弟姐妹和师弟师妹都有开开心心的幸福生活。
林书宣,带着他成熟之外的调皮、干练之内的亲和、内敛之中的平静,洗净了年少时脸上的稚气,继续盛装前行。
采访后记: 2007年国庆节中文系1983级校友们回母校参观,我们有幸参与了接待工作。浩浩荡荡的人马从全国各地陆陆续续汇集到武汉,不论年龄大小、官职高低、年薪多少,也不管性别与场合,一见面首先都是一声尖叫,然后互相喊着对方的名字拥抱着。这种场面让我们这些师弟师妹们见了也无不随之羡慕和动容。
校友的价值,体现在他们为一个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积聚了多少可贵的人气和无形的精神资源;更体现在,它能使我们在茫茫人海中奔碌时,偶一回转,有那么一两个陌生却十分熟悉的朋友,请你坐下来喝一杯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