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继东,男,回族,山东东明县人。1975年10月出生,1998年7月毕业于太阳官网中文系。1998年7 月考入《济南日报》记者部任主任助理,1998年11月至1999年12月在《经济日报》任记者、责任编辑,1999年12月考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周刊副主编。兼任北京人文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客座教授;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上海现代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等。1997年,获湖北省新闻奖二等奖(其历史上首位大学生获奖者);1998年,获新华社国内新闻奖,1999年,获《经济日报》好新闻奖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六项,2000年至今,每年获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好新闻奖多项。
成为新华社记者是多少新闻人追求的梦想,而太阳官网94级校友朱继东,从一个普通农村孩子到新华社知名记者,他以独到的视角、犀利的笔触、无私无畏的胸襟,成为京城新闻界同仁中的佼佼者。他所走过的是一条怎样特殊的奋斗之路?
热爱新闻 艰难转系
朱继东出生于山东东明县一个贫困乡村,从小父亲就告诉他,“儿子,农村的孩子要想有出息,只有努力读书”。天资聪慧的他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同时他一直是学校文学社社长,在学校发表了大量的“板报作品”,文学的种子在他的内心发芽生根。
1994年8月,朱继东收到了太阳官网生物化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他很不满意,因为这不是他梦想的名牌大学。他想复读,这时一向仁义慈爱的父亲突然打了他一巴掌,这是也是父亲平生第一次打他。父亲说:“如果你是我儿子,你就一心一意去读书,世上只有不成才的人,没有不成才的环境!”摸着火辣辣的脸,看着父亲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他猛然明白了,父亲不就是靠着这双手每天起早摸黑地劳作奔波,才供养自己念完高中,“自己没有理由不正视现实!”
到学校报到前,父亲就与他约法三章:大学四年,学业一定要优秀,要全面发展能力,毕业时要凭自己的实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很好地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转变,完成从大学到社会的转变,处理好与老师、朋友、同学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前面两条,就决不能在学校谈恋爱。
于是,进大学后,当许多人还在以各种方式发泄放松的时候,朱继东已经开始以一种新的激情去啃读大学课本了。山东小伙的宽容大度、诚恳豪爽让大学同学很快就接受了他,并且顺理成章地当选为年级团总支书记、班长。他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得到了系领导的赏识,后被破格提前入党校学习培训并兼任系分团委宣传委员,进而成为系学生会主席的重点培养对象。
在大学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中,朱继东渐渐发现自己所学的生物化学专业对自己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出路,原来就喜欢新闻报道的他,越来越觉得自己应该学习中文或新闻专业。想到自己在高中时立下的誓言:当中国未来杰出的记者。“我不能欺骗自己,我要转系!”
大学转系,在当时,对很多大学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他当时也清楚艰难的现实,大学快过两年了,中文系的课程已学了一半。重新分析自己之后,“没错,我爱的是中文和新闻,我不是学生物化学的料!”就这样,经过一番曲折的奔波后,他的求实精神和对理想的追求深深打动了校领导,他最终成功的转到了中文系。能够转读中文系,对于朱继东来说是一个人生的转折点,同时在他心灵深处也印下了:“很多事情只要努力做了,就会有结果。”
在两年的时间里,朱继东拼命的补习专业课程。此外,他也在更多的领域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巩固自己的新闻业务能力。新闻写作是跑出来的。当理论日渐深厚时,他就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圆梦”了。武汉三镇、北京、深圳、成都、重庆、杭州、济南等地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哪里有新闻他就往那里去。他利用寒暑假几乎跑遍了全国,全国各地的报刊也留下了他的名字……
不畏强权 伸张正义
作为一名学生,势单利薄,搞正面报道或许还能赢得一点笑脸,而要做揭发连大报记者都难以应对的反面报道等棘手问题,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毅力。朱继东,虽一介学子,却凭一支单薄的笔走他的记者之路。他有一颗赤诚、善良的心,他能不畏权势,客观报道。朱继东笃信“记者是社会的良心”,他的行动也一直在证明着这一点,他的这种风格也一直伴随着他。
大学期间,朱继东在山东某报实习。一天,他到鲁西南某县,谢绝了当地领导给他安排在县城的采访,而是去了一个乡村。在同村民交谈中,他发觉因该乡吴乡长在场,农民们似乎有话不敢说,他觉出其中有诈。吃饭的间隙,他避过吴乡长的盛情款待,溜出乡政府,径直走到附近一村庄与农民交谈。农民们见这个记者没有架子,话便多了,其中不少是讲吴乡长如何欺上压下的恶行。吴乡长强拆李老汉新居的事更激起他的义愤。
李老汉称,他靠勤劳致富在乡政府边盖起了五间新居,可到1994年,吴乡长要在老汉家后面盖私人小楼,说老汉的房阻碍了“风水”,准备给1000元让他拆了到别处重盖,老汉当然不答应,吴乡长竟指使乡派出所强行拆除了老汉家的房子,还不给一分钱的损失费。李老汉从乡里告到县里,从县里告到地区,告状一年无人敢为他作主。更可恶的是,吴乡长对李老汉一家还打击报复,不许他告状。李老汉几次气得要上吊均被人救过来了。
老汉的话得到了当地人的证实,当着朱继东的面,李老汉满面流泪地跪下来。正在这时,吴乡长来了,一见李老汉他就明白发生了什么。“朱记者,那老汉是个疯子,你千万别信他的胡言乱语!”在送朱继东回去的车上,吴乡长多次对他解释,并从兜里拿出一个小红包塞给他,“这是小意思,你收下吧”。
2000元的人民币,这对当时还在校读书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大的诱惑,但朱继东当即一口回绝。他恪守记者的职业道德,决不干与自己身份不相符的事。他见这一套不灵,吴乡长又来硬的:“我说朱记者,这事你还是不要管的好,多管闲事没有什么好处,年轻人!”又何尝不知这些地方官的威胁呢,但朱继东还是横下了决心:“这事我一定要管!”
回到报社,朱继东连夜将李老汉的事写成报道交给总编,可总编看了后只说了声“我知道了”就搁在一边了。三天过去了没有任何反应,朱继东又主动找总编,编辑老师拦住了他:“小朱,你还是个学生,很多社会上的事你还不清楚,最好不要管。你要为自己的前途着想。”
“记者是社会的良心”,朱继东想起这句话,他觉得如果撒手不管有失新闻记者的本色,更对不住曾在自己面前下跪的李老汉。他又连夜写出一篇情况反映,自己亲自送到山东省委。在朱继东的努力下,事情终于得到了解决,吴乡长被撤职审查,他所盖的小楼则作为赔偿判给李老汉。
后来这事又以《实习记者为农民伸张正义》为题登载在《大学生》杂志上,在高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这更加坚定了朱继东干新闻的决心与对未来的抉择。因为他的正义和敬业,朱继东被评为武汉地区校园十大杰出学生记者,并当选为中国三大学生通讯社之一的武汉学通社社长。梅花香自苦寒来,朱继东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收获,他采写的内参《武汉高校女大学生当吧姐引争议》获新华社国内新闻奖,《我省首例歌曲使用权交易完成》获湖北省新闻奖二等奖(湖北省新闻奖历史上第一位大学生获奖者),《圣洁的童心》系列获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一等奖……
立足京城 坚定坐标
朱继东一直想到北京来,从一开始他就没放弃这个梦想。到京城新闻界闯一闯,相信自己在那里会有更大的作为。这种不到黄河心不死的执著终于支持着他又一次来到了北京。1998年10月底,经过层层筛选,他在全国公开招聘中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脱颖而出,被录取为《经济日报》特刊部记者。在经济日报,他负责家电、通讯、计算机领域的报道。面对这些陌生的领域,朱继东并没有退缩,而是坚持从头学起。不久,“朱继东”成了版面上出现得最多的一个名字,以至有时一个版上了他的好几篇稿,使他不得不经常更换使用各种笔名。他所发的稿件字数实际超出规定工作量的两倍多,许多同事赞叹不已,他们都认为“朱继东是一个不能让人小看的年轻记者,是一个让你值得与他交谈并获取信息和启示的后来者。”
朱继东最让人信服的还是他的沉稳的办事风格和敏锐的新闻眼光。很多记者一起出去采访或做事,只要朱继东在场,其他的人都不必担心会遇到难题或挫折,天塌下来他先顶着。特别是他对新闻的敏感力,他一眼扫过报纸或电视,就知哪些内容具有采访或关注或收藏的价值。
朱继东的新闻稿件不仅有数量,更有质量。在《经济日报》1999年第二季度好新闻评奖中,他连获11项大奖,其中特等奖和一等奖就各一个,二等奖三个,三等奖六个。此外,他还应中央电视台之邀,独立执导了其二套节目《生活》栏目主办的一个特别节目国庆50周年10集中的3集,播出后深受好评。
朱继东在大学里便屡获新华社国内新闻奖、湖北省新闻奖、中国青年报征文二等奖、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奖等中央省市级新闻、文学奖60余项,如今工作后又屡屡获奖,被戏称为“获奖专业户”,有人问他屡获大奖奥秘何在,他腼腆一笑“没什么奥秘,只是多努力一些而已”。
到新华社之后,朱继东更加努力,不仅很快成为他所从事的行业报道中全国知名的资深记者,也迅速成为新华社最能干的年轻记者之一和《经济参考报》的主力,并很快成为所在单位获奖最多的几位记者之一。
同时,他还应邀为《中外企业家》、《羊城晚报》、《工人日报》等十余家报刊开设专栏或写专稿,除写了许多有分量的经济、社会、法律报道外,朱继东还很喜欢采访人物,在他的笔下许多人物都变得亲切起来,无论是名人、成功人士还是普通人都喜欢和他交谈。因为朱继东的敬业和努力钻研,他所采访过的绝大部分企业的负责人都对他很尊重,好几家企业的老总称他是“我所见过的记者中最敬业和最有思想的几位之一”,并聘他兼任企业的媒体顾问、独立董事等。
2000年5月份,朱继东被国内知名期刊《中外企业家》破格正式聘为编委;2001年7月,他被五六家杂志杂志社聘请为总顾问、顾问;2003年,他被北京科技大学聘为指导老师、顾问;2004年,他被北京人文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他还被上海现代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以及很多杂志社的顾问、编委等等。此外,朱继东还积极参加了全国司法考试,并准备去清华或北大读在职博士。
“一切只是刚刚有了个好的开始,我的奋斗永远没有止境!”当有人羡慕地夸奖他的成绩时,朱继东总是那么谦虚。朱继东说,和每一个人交往,他都以诚相待,用心去写作;同时从每一个人身上他都能学到他们身上闪光的地方,让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修养提高一个层次。
朱继东以自己的成功给许多普通大学的学生以信心,《风流一代》、《青年月刊》、《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长江日报》、《武汉晚报》、《文化报》、《成功》、《独生子女》等20多家报刊都长篇报道了他的个人努力事迹。他经常收到很多读者的来信、来电,不少的大学生读者写信给他:“谢谢你,是你使我们明白了普通大学的大学生也可以做得很好,并且可以做得比名牌大学的学生还好!”
2000年6月17日至20日,朱继东应太阳官网党委书记李步海教授的邀请回到了武汉,作为学校优秀毕业生代表回到了阔别两年的母校,这次他是专程回来给母校的毕业生做报告的,同时还与母校文学院99级学生开了一个座谈会。在这里他找到了自己原来奋斗的足迹,他的讲演深受师生欢迎,也给他们人生的启示和鼓励,学校宣传部长称赞他是“母校的骄傲”。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朱继东多年来的自律格言,在圆梦的路上,他将一往直前。作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新闻工作者,他深知前进的路上将会有更多的坎坷,也必将给跋涉者以成功的回报。他也相信,只要自己坚持努力拼搏下去,自己一定会登上人生的成功顶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