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军林,男,汉族,广西陆川人。2002年毕业于太阳官网文学院新闻专业,毕业后在广西《玉林日报》担任要闻部记者。
作品消息《玉林军民奋勇扑灭一起山林大火》,获得第19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一等奖;通讯《生命在平凡中闪光》,获第19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二等奖;消息《6.75公斤!“重量级”巨婴在玉林诞生》,获得第19届中国地市报新闻奖三等奖;通讯《烈火丹心铸忠魂》,获2004年度广西新闻奖三等奖。工作三年,宁军林共发稿1000多篇,其中有60多篇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计划生育好新闻奖”、“玉林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好新闻奖”和《玉林日报》“每周好稿奖”等。
2005年7月1日下午,在一次有关交通事故的报道中,宁军林不幸地离开了我们。花儿谢了,春天还会来;人走了,事迹永流传。
编辑部里的采蜜人
“宁军林搞新闻并没有过人的天赋,但非常宝贵的就是他的勤勉、谦逊和诚实。” 《玉林日报》新闻部副主任陈俐说。2002年刚刚从太阳官网毕业的宁军林,经过公开招聘,走进了玉林日报社的编辑部,成为了一名“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无冕之王”。带着对新闻工作的满腔挚爱,宁军林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之中。凭着自己的勤奋,他很快就胜任了本职工作。
在陈副主任印象中,宁军林2002年刚到报社的时候,她还没有记住他的形象,却先记住了名字,因为他的名字总会在同一张报纸上的多篇稿件上重复。在报社工作的三年时间,宁军林参与完成了许多重大宣传报道任务。报社没有统一安排任务的时候,他就主动筛选新闻题材,深入基层采访,玉林的各个县、市、区都留下了他的足印,编辑部办公室里常有他忙忙碌碌赶稿的身影,犹如采花的蜜蜂一样辛勤飞舞。
一次报社有个会议代表下乡考察采访任务,由于活动时间长达4、5天,又跨双休日,总编办记者无法安排下来。当时,刚刚外出采访回来的宁军林,主动请缨,请求接受这个艰巨的任务。另外还负责令“名记们”头痛的,全区电视电话会议的报道工作。就这样,他不管是多难多急,从来没有拒绝过组织的任务安排,一步一个脚印的边学边干,追求着一个新闻人的朴实信念。
3年的摸爬滚打,宁军林已经是一位成熟的老记者了。总编办公室副主任范一伟评价他说,宁军林是报社发稿最多的记者之一,三年时间总共发稿1760多篇,平均每天都有一篇两篇,最多时一个月达到50多篇。许多记者都笑称,哪一天的《玉林日报》没有宁军林的名字,那绝对是一条新闻。
“宁军林”真的不在时
2005年7月1日下午,飓风狂舞、乌云密布,在广西玉林城区的名山路口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急速行驶的大客车,饿虎一般把一辆采访车紧紧“咬住”。采访车上《玉林日报》和玉林电视台的两名记者当场殉职。当时,刚毕业三年的宁军林就在车上,他就这样匆匆地离开了他的他的亲人和战友……
“听到宁军林出事的一刹那,人惊呆了,眼睛也顿时被一层薄雾笼住。一瞬间,脑中闪过和他共事的朝朝暮暮……” 编辑傅雷鸣说,“他一直是我所负责编辑的社会新闻版块的主要供稿者。对许多人而言写社会新闻,奔波劳累却无利可图,不像到机关单位去采访轻松,而危险却可能随时降临。然而,宁军林却乐此不疲地采写着读者关注的此类稿件,这让我非常感激,也非常钦佩。”
宁军林出事后,编辑部的同事们陷入极大的悲痛中。总编办公室范副主任找出了几大本获奖证书,这些获奖证书都是刚颁发的,上面写的都是“宁军林”三个字。“可惜的是,这些证书都再也不能发到他手上了,他已经无法亲手捧回这些证书了。” 范副主任动情地说。
同事们回忆到,7月1号当天上午宁军林匆匆跟着市长调研,本来下午还有一个会议等着采访。中午一点多,他加班写完上午的稿件,匆匆与其他记者打了个招呼又开始了新的采访。他走时电脑没有关机,是准备回来马上写稿的。他出事后,大家没人忍心去替他关机,仿佛宁军林还会回来,还会坐下来写稿……
朴实忠厚书写永恒青春
宁军林曾经有四个愿望:一是多写稿,二是买部数码相机,三是打算结婚,四是买辆摩托车。
他有辆自行车,但全车锈迹斑斑,曾被同事们戏称为“全中国记者骑的最破的一辆自行车”。大家还以为是他是从废品收购部捡来的,他却笑呵呵地说:“那样用着省心,丢在哪都没人捡呢。”也就是这辆那辆破旧不堪的单车,载着他走过了三年的风风雨雨,跑出了许许多多的好新闻。
工作中宁军林勤奋刻苦、十分敬业。生活里,他更是忠厚诚恳、和蔼可亲,为人处事十分低调,人缘很好,大家都很喜欢这个年轻人。“记得每次安排军林兄弟采访报道市里的会议和领导活动,军林兄弟临走前都打电话给我核实时间、地点,我还曾多次责怪他记忆力太差。现在回想起来,那不是军林记忆力差,而是他对工作的极端负责,是我错怪了他。可是,我现在已没有机会向他当面道歉了。”总编办主任韦剑说。
如今,宁军林离开了我们,可他的音容笑貌却在人们的脑海中日渐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