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它如同一根系带,连接着广大群众与科学教育。太阳官网历来重视科普工作,作为推动科普工作重要环节的科普讲解大赛也倍受关注,师生在省、市、国家级比赛中屡获大奖。在最近举行的第三届国家民委系统科普讲解大赛中,太阳官网化材学院李琳教授和资环学院杨凯伦同学历经层层选拔,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以第一第二名的好成绩双双荣获一等奖,并将代表国家民委系统参加全国大赛。
李琳:参加科普讲解大赛,是内心的选择
本次大赛中,李琳老师斩获全场最高分,赢得专家和观众的一致认可。于她而言,下定决心参加大赛,既是服从学校的安排,更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科普是课堂教育与服务社会之间的一道桥梁。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在做好课堂教育的同时,也要做好社会服务工作。我愿意将自己所了解的科学知识以科普的形式传播给大众。”
参赛之前,李老师曾也有过犹豫。身为一名地道的湖北人,她的普通话多少有些不太标准。“别人是一口流利的广播腔,同他们一比,我逊色不少。”李老师笑称。从不畏艰险的她还是坚定了决心,“不要认为自己不可能,要敢于去挑战不可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呈现良好的舞台效果,李老师在讲解词上标满了拼音,一遍遍地朗读、练习,不断地完善着自己的发音。
“‘我’就是神奇的催化剂”,这是李老师参赛的选题,催化剂正是她的科研方向。即使是最擅长的领域,准备材料的过程仍然荆棘层生。科普同她所熟知的教学、科研不尽相同。离开了熟悉的讲台,面对的是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如何将庞大的知识体系用极具逻辑性的话语和幽默风趣的方式演绎讲解,对于一个常年身处校园的老师来说,并非易事。考虑到听众对化学的了解程度不一,在调用专业知识的同时,李老师查找了大量关于“社会对催化剂的认识”“催化剂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资料。“做科研是在学科领域向深挖掘,而科普则是运用逻辑思维将浩如烟海的文字浓缩成一张纸,是一个把书变薄的过程。”
受疫情影响,得知赛事如期举办时已是9月。短短的一个月内,李老师需承受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学院工作和家庭孩子的多重压力,繁忙的事务压得她喘不过气。既然选择,就要拿出征服的勇气,李老师为这场比赛做足了准备。一个月中,她凭借自己对科普工作的兴趣和热爱,克服劣势,补全短板,延伸长板。获得一等奖是意外之喜,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谈及参赛感受时,李老师认为,比赛的核心不是形式而是内容,而且自己在比赛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感谢并感恩。她寄语同学们:要敢于突破自己,要对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在相信自己的同时,要付出百倍的努力。
杨凯伦:在大赛中学习积累,提升自我
2018级的杨凯伦同学在此次大赛中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以仅次于李琳老师的成绩跻身一等奖。身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的学生,杨凯伦喜欢待在实验室里,感受科学,探索真理。“我想通过科普讲解大赛拓宽自己的眼界,不断学习、积累经验,提升自己。”
“中国是稀土出口量最大的国家,稀土在我们国家就相当于石油在中东的地位。它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并不被大众所了解,也许还有人认为稀土只是土,但事实上它代表着高新技术和国防科技领域的进步。如果没有稀土发光技术,我们手机屏幕的色泽都不会这么靓丽。我作为一名科普讲解者,有必要让大家来了解稀土,改变对它的固有印象。”鉴于此,杨凯伦将稀土元素的发光技术选为讲解的主题。
酿造精品的过程总是艰巨的。杨凯伦翻阅了许多稀土方面的相关资料,并积极地向学院老师请教。“困难还是蛮多的,比如展示的PPT一直达不到我的期望,稿子也是一直在打磨。开学时,我还在准备一些考试,时间很紧张。关关难过关关过,PPT和稿子都经历过反复的修改,利用碎片时间提高自己的效率。”几乎所有的空余时间,都被她用于准备比赛。她充分利用上课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在认真准备比赛的同时保持好的学业成绩。
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回首再看来时路,杨凯伦满怀感激。“最大的感受是想感谢。感谢学校给我这么好的机会;感谢学院信任我的能力;感谢一直鼓励我的父母和支持帮助我的朋友们;也想感谢自己,即使很疲惫也没有放弃!”
告别火热的九月,深秋已至。今年年底,李琳老师和杨凯伦同学将携手出征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对科学的追求,对科普的热忱,也将陪伴并照亮这一对师生的征程。
(编辑:刘虹 来源: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