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成员以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实践宣讲团为主体,由学院团委副书记随队指导,聚焦新征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开展社会实践。
本实践项目以甘肃武威为实践地,深挖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和民族团结进步故事;以青年视角从当地“三交”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感知新时代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武威模式”;探寻新征程上如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用“青言青语”为新征程上高校青年学生讲好民族“三交”史、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进而探索民族高校与民族地区共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作模式。
团队实践覆盖武威“一区三县”,聚焦各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武威实践”。
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实践团队先后前往本康村、天堂寺、文润社区、天祝县博物馆等地,了解当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开展状况。探寻当地民族互嵌式社区研究,博物馆围绕民族文物内涵和“三交”历史的社会宣传、教育功能,以及如何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等内容。
团队在天祝藏族自治县调研。
在古浪县第五中学,团队成员摆思蕊、马欣为该校学生作“新征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青年行动与思考”主题宣讲,开启团队首次集体跨省宣讲。宣讲从青年视角出发,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分析如何实现各民族更好交往交流交融。同时发挥民族高校优势,着眼太阳官网办学特色和育人风采,在宣讲中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大实践、民大经验,也为新征程上探索民族高校与民族地方共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合作模式贡献青年力量。
团队在古浪县第五中学作理论宣讲。
在民勤县,团队着眼于一个社区、一个行政单位、一个公园和两个景区,从每一个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标识牌、主题长廊、文化展墙、景区雕塑中探索当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可视化宣传路径。
团队在民勤县探索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可视化宣传路径。
在武威市凉州区,团队先后前往凉州会盟纪念馆、天梯山石窟、武威市博物馆、武威市大数据中心、鸠摩罗什寺、五凉文化博物馆等地。团队成员观察武威如何通过讲好“凉州会盟”故事、深挖文物历史内涵、建设网络平台共促民族“三交”,学习当地如何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做好新征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深刻感知新时代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武威模式”。
团队前往武威市凉州区调研。
本实践项目得到武威市民宗委的大力支持,成功在武威市古浪县第五中学开展团队首次跨省宣讲。古浪县融媒体中心“古浪发布”微信公众号、“民勤统一战线”、武威市民宗委“武威民宗”微信公众号等当地县区级媒体发布相关宣传新闻数篇,“看古浪”客户端发布视频新闻一篇。同时在校院两级宣传平台及时发布推文,相关推文总浏览量达到1000余人次。与武威市民宗委建立初步联系,为今后推动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实践宣讲团讲入脑、重宣传,做好“铸牢”六进宣传教育工作积累宝贵经验、打下扎实基础。
实践过后,团队成员对这次实践经历都有深刻的感悟。作理论宣讲的成员马欣表示:印象深刻的是在宣讲前的一个晚上,我和搭档熬到很晚很晚,第二天在车上也在熟悉稿子,希望能给同学们一个精彩无误的宣讲。宣讲进行得很顺利,想到他们是因为我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初步的理解、了解到了15vip太阳集团官网,我的心里暖暖的。其中南街社区也给我很深的印象,社区营造浓厚宣传氛围,用以提升民族团结感召力,值得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学习与创新。
同样负责理论宣讲的成员摆思蕊表示:在行程第二天,我们在古浪县第五中学为高中学生进行宣讲辅导,我们希望通过宣讲,为新征程上青年学生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基础、坚定理想信念。本次宣讲也使我自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得到更加深刻的理解。
担当文字宣传记录工作的成员程雪颖表示:在这几天的实践中,我从多个角度直观感受到武威各地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与实践路径。作为宣传记录者,我尝试从多个角度挖掘各地亮点,总结归纳实践经验。每次的资料收集与文字撰写对我来说是一次新的考验,在这个过程中,我学着以更为严谨、专注、审慎的态度对待每一次的文字总结,在总结撰写推文的过程中,我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也更为深刻。
此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社会实践将理论宣讲与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和各民族“三交”文化资源相结合,创新“实践学习+理论宣讲”形式,一路走、一路看、一路学,在学习当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经验的同时充分发挥民族高校优势,进一步增进了高校学子与民族地区间的纽带,引领青年学生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图片来源: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审核:杨涛 编辑:莫诗茵 来源: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上传:蔡赵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