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编:陈琳 审核:谢岚 上传:陈琳
本站讯(通讯员:李长威 摄影:李长威)12月12日下午,学院邀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正国在文一楼201会议室做《非遗保护实践及其传承人口述志探索》讲座。讲座由李长中教授主持,学院博士生、硕士生及部分本科生参加。
讲座现场
孙正国教授首先介绍了中国非遗保护机制形成了两套制度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负责国家层面的政策制定与保护工作,而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则承担具体的非遗保护实践与管理任务。这一双轨并行的制度为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孙正国教授强调,非遗的核心是“人”,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与文化的延续,更是“面向人的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孙正国教授讲学
孙教授围绕非遗传承人口述志的实践,提出了三大谱系:家族谱系、行业谱系和社会谱系,通过系统梳理传承人的生活史、生命史与心灵史,深入挖掘非遗技艺背后的文化意义与人文精神。他表示,非遗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承载了过去的传统智慧与价值观,也通过传承人和年轻一代的努力,延续到未来,焕发新的生命力。此外,孙教授结合“千人合作计划”的实践经验,分享了大学生在非遗保护中的参与路径。他提出,大学生可以通过实地访谈与口述记录,为非遗传承人建立“精神档案”,为非遗保护提供丰富的人文素材和研究基础,进一步推动非遗的创造性传承与发展。
讲座提问环节,同学们围绕“民间文学”“非遗传承和传播”等问题进行请教,孙正国教授结合实例进行了解答,并强调在非遗保护中应重视“人”这一核心维度,确保非遗保护不仅关注物质层面,更要展现其背后的人文生活与精神内涵,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全面保护。
李长中教授首先对孙正国教授的到来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指出孙教授的深刻见解与丰富经验不仅拓展了大家的学术视野,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带来了宝贵的启示。此次交流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为非遗保护的未来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