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1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少青在15vip太阳集团官网法学院219会议室进行了“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交融发展道路”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法学院院长潘红祥教授主持,学院陈蒙老师和本院部分博士生、研究生和本科生参加。
周少青教授借托尔斯泰之言“幸福的家庭有同样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切入,阐述了当今国际上多民族国家所存在的问题。纵观古今中外历史、横观政治经济文化,聚焦于中西方民族交融的不同道路比较,周少青教授分别从理念、政治参与制度及实践、经济与社会发展路径、语言与文化权利保障范式、国家凝聚力与社会(民族)团结建设模式五个方面进行比较,最后提出了两个命运共同体的建设的构想。
本次专题讲座主要围绕着“比较”展开,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深入阐述:一是理念的比较上,周少青教授通过丰富翔实的中外实例说明了中国与主要西方国家的理念差异;二是在政治参与制度及实践比较上,他主要介绍了西方族群政治参与的主要制度类型:协和民主模式、聚合模式和自由主义均质化模式,并进一步比较分析了中国与主要西方国家制度、实践的不同;三是在经济、社会发展路径比较上,在介绍了自由竞争型和国家统筹型两种发展模式基础上,周少青教授结合西方“因富而分”和“因穷而闹”的具体实例肯定了中方的制度优势和社会主义强大的统筹能力;四是在语言、文化权利保障范式比较上,该部分主要强调了主要西方国家对语言、文化权利保护的被动性;五是在国家凝聚力与社会(民族)团结建设模式比较上,他以美国为例分析了公民民族主义和种族民族主义两种模式,突出说明了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在社会团结建设上的作用。
基于以上的分析,周少青教授提出了两个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构建路径,即中国民族交融发展道路的内外融通:对内一律平等对待族群,形成命运共同体;对外平等对待其他国家人民、分享发展成果,和世界人民组成一个“共命运 共呼吸”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讲座结束后,法学院博士生、研究生们就当今民族交融发展所存在问题请教周少青教授,周少青教授均耐心而认真地给出专业的解答。随后,潘红祥教授强调了本次议题的研究价值,其同一个多民族国家、现代化国家如何建设、怎样更具有包容度的问题息息相关,并充分肯定了周少青教授论证思维的缜密。他指出,该议题宏大而广阔的视野、框架和格局颇有思辨性,呼吁法学院师生虚心学习、开阔视野,立足于整体才能更好找到具体问题的定位。最后,潘红祥院长真心感谢周少青教授的精彩报告,本次的法霁讲坛也在热烈的掌声中宣告结束。(作者:丁思霖)